民航局近日发布的《2015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通用航空企业在册航空器总数为1904架。这一数字与5月国办发布的《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2020年达到5000架以上”的目标相比,差距不小。
要达成这一目标,意味着今后五年我国通用航空器年增速要在21%以上。
通用航空是什么?有何用?
所谓通用航空,是指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
近年来,我国通用航空业发展迅速,但总体规模仍然较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进展缓慢,航空器自主研发制造能力不足,通用航空运营服务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航空消费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在中国民航大学民航发展政策与法规研究中心主任刘光才看来,通用航空业是民航业的两翼之一,在民航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运输航空的发展。
中国民航局局长冯正霖表示,通用航空产业是一个极具魅力的黄金产业。一是用途广泛、形态多元,适用于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需要;二是兼具生产工具和消费品功能,可以服务于未来我国数十年的经济发展;三是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可以有力带动多个关联产业。“通用航空产业不仅可以直接驱动航空领域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还可作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有力补充,发展通用航空业对加快转方式、培育新动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天”“落地”难在哪?
数据显示,在全球现有持照的约30万架通用航空飞行器中,美国占近20万架,而我国仅有不到2000架。
“我国通用航空作业总量80%以上用于飞行培训和工农林航空,通用航空具有的交通、应急救援、消费等基本功能应用严重不足,市场结构性失衡明显。”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运输所通用航空室主任张兵表示。
“通用航空‘落地难’‘上天难’问题亟待解决,与我国新兴航空服务需求有较大差距。”在日前举行的贯彻落实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指导意见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
所谓“上天难”,主要指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进程缓慢;而“落地难”问题,主要指我国通用机场建设滞后。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通用机场总量只及巴西的1/8、墨西哥的1/3,且分布不均衡,具有消费潜力的城市周边和东中部地区数量较少。
“安全便捷的低空空域资源是通用航空业繁荣发展的前提。”张兵说,针对“上天难”问题,此次《意见》明确提出要扩大低空空域开放,“一是将我国低空空域范围由真高1000米提高到3000米,解决‘孤岛’效应;二是优化飞行服务,提出简化申请和审核程序。”
针对机场建设问题,此次《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拥有通用机场或兼顾通用航空服务的运输机场,覆盖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林区、50%以上的5A级旅游景区。
产业“蛋糕”如何做大?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蛋糕”着实不小。乘借此次《意见》的“东风”,不少地方纷纷开始上马通用机场建设,甚至喊出“县县有机场”的目标。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热潮之下,还需泼一点清醒的冷水。虽然相对于美国,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规模很小,发展空间巨大,但在业内专家鲁宁看来,美国一国能在全球通航产业规模中占比六成,是与其自然地貌、军事部署、人口和航线分布有密切关系的,“国内发展通航产业不能一哄而上”。
“当前,我国通用航空市场仍处于培育期,民间资本投资热情高涨。”胡祖才说,发展通用航空,要以通用航空飞行为核心,加快推进机械制造、机场建设、飞行保障、人才培养等环节,以及金融、保险等延伸领域的开放。同时,在机场建设布局、空中管理安全监管等方面,政府要做好引导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