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航空维修的,没有一个人想在工作中出错,可是墨菲说了,凡事只要可能出错,就会出错。无奈啊!怎么会呢?
还有以下这些我称之为“车间墨菲定律”的段子:
只要你打算证明机器运转不正常,它就会正常运转。
任何东西都是易拆难装。
拆不开的东西会自行散架。
只要拆装的次数够多,一件东西就会变成两件。
工具一旦落地,就会滚进车间里最难触及的角落。
掉下工作台的零件越小、对完成工作越重要,就越难捡。
剩下的螺帽从来配不上剩下的螺栓
刚刚收好肯定不会再用的工具,马上又要用到。
参观者越多、级别越高,机器就越不可靠。
卡住了就来硬的。坏掉了就换一个。
只要摆弄太久,什么都会坏掉。
逼得太紧,就会把事情逼向反面。
不要跟无生命的物体较劲。
不能让任何机械物体知道你有急事。
什么办法都没用,就去看看说明书。
故障看起来越简单,隐藏的问题越多。
凡是可调的,最后都需要调整。
即使一次就安装完成,还是漏掉了一些在安装之前要做的事情。
一
1949 年,美国在加州穆拉克空军基地进行高速载人工具的项目研究,项目代号MX981 。在进行一项实验时,由于应力计的桥接器安装错误,导致一台传感器发生故障,当时模拟实验已清晰要求技术员用夹的正面夹好,结果在进行正式实验时,技术员还是将连续 47 个夹都夹错了。当时负责该实验的研发工程师爱德华·墨菲特别生气,在评论负责安装桥接器的实验室技术员时说“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后来这句不起眼的评论被凝练成一句话: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凡事只要可能出错,就会出错。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墨菲定律 (Murphy's Law)。
二
然而,直到今天,类似“技术员连续夹错47个夹子”这样的人为差错在机务维修工作中依然存在,而且比例很大,据统计,80%的维修差错是和从事维修的人有关的。在机务维修工作中,当我们费尽心机、运用各种所谓的“科学”手段、程序对差错事件进行调查,最后的调查结果往往会让人大吃一惊,差错的原因总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会叹一口气——“哎,墨菲定律啊!”
从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墨菲定律就被证明是对事情出错的最好解释。它告诉我们,容易犯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错误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对莫斯科进行空袭,为了躲避空袭,人们纷纷躲入防空洞,可是有一位统计学家对此却总是从容不迫,他的理由很简单:莫斯科共有700万居民,自己被袭击的几率太小了。后来,动物园的一头大象被炸死了,这让统计学家开始恐惧起来。当德军再次对莫斯科进行空袭,防控警报响起时,统计学家也像其他人一样,匆忙跑到了空袭避难所。
统计学家前后为什么变化这么大?之前不躲避,是因为他认为莫斯科一共有700万市民,他被炸的概率只有700万分之一;可是当他听说莫斯科城唯一的一头大象被炸死时,突然感觉到一旦被炸,死亡的概率很高,接近100%,因此才会恐慌。
当墨菲定律一次次得到验证,反过来,墨菲定律就给了人一种恐慌:错误一定会发生。这就一下把墨菲定律推向了万恶的深渊,似乎是墨菲的这句话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有人试图用概率的知识给墨菲定律“摘帽”:什么叫做坏事一定发生?不谈前提就说一定就是耍流氓,要让墨菲定律成立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大于零的概率,二是时间够长,换句话说是样本够大。
可是我们都和那位统计学家一样,我们其实关心的不是错误到底会不会发生,我们真正的在乎的其实是错误发生之后那些铺天盖地的“惩罚”。有一天,如果错误之后没有那些深入骨髓的痛,没有罚款,没有警告,没有通报批评,墨菲定律就什么也不是。
四
所以,无奈的不是墨菲定律,是人性啊。
只要可能傲慢,就一定会傲慢;
只要可能妒忌,就一定会嫉妒;
只要可能暴怒,就一定会暴怒;
只要可能懒惰,就一定会懒惰;
只要可能贪婪,就一定会贪婪······
了解更多航空趣事,请上天天飞航空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