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城市还是在乡里,如果你看到戴草帽、扎毛巾的人,那不一定是农民伯伯,可能是一名地理信息采集员。越是太阳暴晒的天气,天空的云越少,就越利于“航拍”采集地理影像。因此,尽管这两天重庆的气温很高,但有一群80后、90后地理信息采集员,冒着酷暑来到户外,利用“无人机”航拍这片被炙烤的大地,秀山城大地的“颜值”。
快到12点的时候,大地已经发烫了。在这片没有遮挡的空地上,太阳烤得到处发烫,人站在中间就像“蒸桑拿”。刘朝晖虽然戴着草帽,但仍然晒得满额满脸全是汗水,大颗大颗地滴在地上。
此时户外气温已经接近50℃,无人机的弹射架是金属的,在太阳的暴晒下温度更高,有60-70℃。“只要挨上去,就会被烫伤,所以我们都小心翼翼的,千万不能去碰”,刘朝晖说,“长时间暴晒在阳光下,皮肤晒破皮也是常有的事。”
水壶、干粮,就着吃一顿,下午接着飞。无人机每飞一趟可以拍100多张照片,当天,两人冒着烈日已经飞了6趟。刘朝晖说,每年6月到9月是采集地理影像的最好时节,特别是太阳暴晒、上空无云的天气,更是理想。这几天,刘朝晖和搭档已经跑了綦江、垫江、长寿、江津等地,皮肤早已晒得黝黑。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他们航拍的田地照片上,看到的都是绿色和清凉,但这美景的这背后却是难以想象的艰辛。
半个月顶烈日拍“桥都”
生于1990年的张洵是四川泸州人,非常喜欢重庆这座城市。如今,张洵是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地理文化无人机小队队长,《中国国家地理》兼职插画师,资深的地理地图爱好者,曾绘出了重庆最早最美的轨道交通图,现主要从事地图设计和地理文化宣传。
最近,张洵与队员一共4人,一直在忙着一件事:航拍主城区新建、在建的桥梁,收集“桥都”地理影像素材。在半个月的时间,张洵和队员跑遍了渝中区、江北区、九龙坡区等,顶着烈日进行航拍。每计划拍摄一个地方,都要提前进行“踩点”,有时候要好多次“踩点”才能选中一个最佳拍摄地点。而白天出门航拍,一暴晒就是一天。
“不喜欢涂防晒霜,对付阳光没有秘诀,就是当它是场‘日光浴’,但要避免中暑就行了”,90后小伙张洵打趣地说,“人年轻,不怕晒。在别人看来大太阳天气不好,但对于我们来说,正是难得的好天气。”
在张洵和队员航拍的影像中,有近几年通车的千厮门大桥、东水门大桥,也有正在修建的鹅公岩大桥轨道桥等。两江环抱的山城,一座座大桥飞跨,阳光下显得更是漂亮。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进入7月以来,趁着连日晴天、能见度高的有利天气,还会派出多个无人机小队连续作业,冒着高温酷暑对主城区多个区域进行低空遥感影像采集作业,获取了丰富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
为获取尽量高质量、尽量大区域的影像,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部署4个无人机小分队,根据每天天气实际情况机动应对,随时对主城区各主要区域进行低空遥感影像采集。半个多月以来,年轻的80后、90后队员们,在烈日下采集地理影像,补充了部分区域一直缺乏的高现势性、高分辨率影像数据,为城市规划、城市宣传和地理文化积累了城市影像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