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在产品火起来之后,大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如何才能不把无人机做成航模?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很多无人机公司做着做着就做成了航模,各项性能跟不上不说,还需要较高的使用成本,需要使用者各种维护措施样样精通,这就偏离了无人机的初衷了。
无人机在中国这么火,与大疆等企业一开始就切入消费级市场不无关系,这不但能带来极大的关注度,还能启动以市场带发展的正向循环。从惯例看,大多数高精尖技术都是先军用、后工业、后消费的,无人机恰好站在了中间这么个位置,因此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颇为微妙,大多数没能力获取军用级技术的无人机公司,都会选择消费级这么个较低的门槛,先进来再说。
目前存在于市面的大大小小无人机产品,在性能上的差异十分明显。很多无人机存在续航能力不足、操控性较差、运行不稳定、可执行任务少等缺点。一款好用的无人机,肯定不会是装个摄像头外加个通信模块,用航模的身体送上天能飞能降落即可,属于无人机的技术细节还是要比一般智能硬件产品多的,这毕竟是一种能飞上天的产品。
今年5月,国家公布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并将进一步开放低空空域,无人机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之后,就有一家无人机公司博瑞空间,高调出现在无人机市场,并迅速拿到了北斗导航和三一集团的大笔投资。这是一家利用军转民技术从事工业级无人机产品开发的企业,在此轮融资之后他们将进军行业和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从军转民技术到工业级再到消费级,从形式上看,这是个可以说服人的故事。
博瑞空间目前专项从事工业级产品开发,以军转民技术为基础开发出来的无人机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适用于消防、警用、农业、能源等领域。而博瑞空间的兄弟公司博瑞爱飞的方向,则专注于消费级无人机,面向个人消费者。这两个公司强手云集,有英伟达的CUDAFellow周斌,阿里巴巴大区域销售总监吴经天,汉能集团CTO高鹏等;但领头的CEO冯伟明,却是个不懂技术,也没有技术背景,曾在与无人机风马牛不相及的影视领域闯出过一片天的80后。
但没有技术背景不代表不能成功,创始人冯伟明误打误撞进了这个行业,就一往无前地持续冲击下去,表现出对市场前景的极大信心。或许是在原本默默无闻的工业级无人机领域获得了初步成功,博瑞在资本眼中无疑成为了香饽饽。仅在一年时间,博瑞就又获得了4家大型投资者的青睐,这还并不包括被冯伟明拒绝的小米等投资方。当然,北斗和三一的投资,已经从侧面证明了这家公司的价值。
北斗和三一领投博瑞之后,三方迅速开启了打造“无人机产业生态服务圈”的计划。博瑞空间有来自开拓军用、遥感用无人机项目时积累下来的国际领先技术,在巡航时间、载重量任务载荷和作业半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技术特色,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都非常卓越;CEO冯伟明认为,在易用性和使用体验方面再加强一些,完全可以在市场上打出另一片天。
软件和算法,应该算是博瑞空间工业无人机的特色;产品定义和用户体验,这应该是博瑞爱飞消费无人机的所长,两者的优势是可以相互协同与转化的。博瑞利用这些优势,则可以很高效地搭建出一个生态圈的核心部分,并吸收各种第三方开发者加入进来,一起不断改善无人机的用户体验,在对无人机性能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和扩大无人机消费市场。
事实上,当前正处于风投资本的低谷期,融资额下降,投资者投资意愿不强。今年一季度无人机行业的投资额下滑了33%,但这个无人机市场的新兵博瑞,却逆势获得了北斗和三一的联合投资,这不得不说必有其过人之处。如果投资者认同一个理念,即无人机不是被消费者买来仅仅是为了拍照摄像的,那这一切就都有了合理解释了。
从B端出发,发展兼顾C端,这是个靠谱的发展轨迹。你让造飞机的去造军用级无人机,或是大型工业级无人机,也算是个合理的业务延伸,但你让造飞机的去造小型无人机的话,他们的技术实力是肯定没问题的,但他们也是肯定不会干的。但博瑞的发展轨迹,在技术上有优势,运营经验上有优势,只不过是把客户扩大到了企业和个人而已,这里面缺的充其量是对市场的理解,并没有其他壁垒。
博瑞空间将于8月召开他们年度最重头的产品发布会,这次发布会上将披露自己的核心技术,并详细阐述下一步冲击无人机市场的战略计划。这个草根创业的团队,将挟强势资本入局和宏观政策的东风,宣布建立一个无人机产业生态圈,发布一系列真正智能的第二代无人产品,颠覆人们对传统无人机的认知,让无人机远离航模。
发展无人机产业离不开技术,但更离不开高瞻远瞩的战略定位。对于无人机这种发展方向多元化的产品来说,正确的方向其实不会超过两个,选准了方向就等于成功了90%。整个行业和整个市场对未来还看不大清楚,但产业资本如北斗和三一,似乎已用手中的真金白银表明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