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航空产业垂直交易平台
直升机  飞机  通航  无人机  公务机  天天飞  航空  EAA  空姐  直升机、私照、商照 
 
当前位置: 首页 » 航空资讯 » 航空政策 » 我国公务航空期待全方位变革

我国公务航空期待全方位变革

全部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25  来源: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博士讲师 于一  作者:神笔  浏览次数:1528
核心提示:我国公务航空在过去五年时间里经历了明显的起伏,繁华阅遍,冷暖自知。未来中国公务航空市场的走向依然牵动人心,各界都希望公务航空能够尽快回归交通运输本质并实现合理增长。

我国公务航空在过去五年时间里经历了明显的起伏,繁华阅遍,冷暖自知。未来中国公务航空市场的走向依然牵动人心,各界都希望公务航空能够尽快回归交通运输本质并实现合理增长。本文试图梳理我国公务航空增速放缓的原因,分析市场特点,提出对未来趋势的判断。


一、公务航空市场的盛与衰

公务航空曾经是我国通用航空率先发展的领域。“十二五”前期,我国公务航空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均高于同期通用航空的平均水平,行业快速聚集了百余架飞机、数十家企业和巨额投资,在通用航空整体上还比较落后的背景下,营造出一个规模化、产业化、可循环的小气候。20102013年,我国公务航空机队规模、运营企业数、作业小时平均增速分别为26%59%33%,而同期通用航空相应指标增速为21%26%15%。到2013年末,公务航空年产值占我国通用航空运营总产值的30%,公务机机队及运营企业资产规模达到近500亿元人民币。

公务航空的快速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一是公务航空的服务对象支付能力强,大量真金白银带来的购机需求支撑着这一阶段的发展;二是公务航空运行特点符合当时行业环境,当“天、地、人、机”样样都缺,公务机使用运输航空的机场、航线、人员、保障反而变成一种优势;三是当时社会对通用航空的理解还有局限,低空旅游、飞行体验、医疗救援等消费型、公益类通用航空业务尚未开展,传统工农作业类业务专业性强、与普通人存在明显距离,公务航空是作为民航运输的个性化、私密性延伸,成为与私人联系最紧密的通航业务。

公务航空的快速发展却很快出现反转。2013年后公务航空增长的势头不再延续,运营小时数在2013年达到3.5万的峰值后,20142015年都稳定在3万小时左右,回到与2012年相当的水平;机队增长也结束了之前50/年的速度,回落到10/年的水平。这一阶段,机主“失联”、国内托管公务机转移国外、具有金融背景的大型公务机运营商濒临倒闭、明星出售公务机等负面消息频现。而在2014年我国73家亏损的通航企业中,较大亏损额集中出现在公务机企业。

由此引发热议的是,公务航空为何会突然“由盛而衰”,何时才能“否极泰来”。细数近期运营商、制造商和行业协会关于上述问题的表态,普遍认为目前的低迷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状态,并对公务航空的未来充满着期待。良好的愿景能够鼓舞人心,但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把握未来趋势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二、我国公务航空增速放缓的原因

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观察“十二五”阶段我国公务航空统计数据,如果将企业数和机队规模理解为供给,将飞行小时理解为需求,我们会发现在市场上首先出现了供给扩大下带来的“价跌量增”,随后则是需求萎缩后带来的“量价齐跌”。

从供给侧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公务航空有如下特点:一是投资持续增长,在20112013年间购机需求是驱动我国公务航空发展的主要动力,20132015年机队增速开始放缓,但运营企业数(特别是筹建企业)增长依然迅猛;二是恶性竞争,一方面是为争夺客户竞相压低价格,另一方面是为争夺飞行、签派、机务等专业人才竞相抬高工资,同时机场、FBO等保障单位收费持续上升;三是创新不足,托管仍是主要商业模式,受制于客户受众,移动互联在公务航空领域的应用并未显著扩大市场规模。

从需求侧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公务航空则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使用受限,目前无论现有或规划新建通用机场均无法保障公务航空,运输机场仍是我国公务飞行的主要出发和目的地,而繁冗的飞行审批流程进一步降低了公务航空的便利性,使公务飞行主要用于长航线;二是飞行需求下降,经济放缓减少了服务于商贸往来的公务航空使用需求,而“八项规定”则进一步压缩了公务航空的应用范围;三是购机需求下降,企业利润水平的下降降低了购机需求,关税及反腐压力下部分客户更倾向于境外托管。

与通用航空面临的供给侧改革压力不同,公务航空实际上正同时面对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两方面压力。公务航空的爆发式增长是由投资支撑的,在其应用范围没有实现同步扩大的背景下,却吸引了供给能力的大量堆积,即购机驱动下的公务航空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由于缺少内源性增长动力,“十二五”中期经济社会环境出现变化后,公务航空增速开始放缓,正是这种压力导致2015年我国公务航空机队规模与飞行小时同比增速均下滑到了1个百分点。


三、以全方位变革拥抱下一轮繁荣

在严峻的增长压力下,我国公务航空的发展趋势就更为引人关注,行业内外均希望公务航空能够尽快走出目前的阴霾,重新展现繁荣发展的景象。笔者认为,公务航空前期快速增长所掩盖的问题现在开始暴露,本质上有益于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未来公务航空的再次繁荣,需要全方位的变革,下文仅从创造新需求、促进新供给和形成新动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创造新需求:抓住新兴企业

公务机的购买、使用总是与投资商贸活动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高投资、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已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以品质、均衡为取向的新型增长模式。同时,“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也愈发被证明不是一场短暂的运动,对腐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将成为一种新常态。经济趋缓与反腐必然对传统公务航空用户带来显著的影响,但这是否将继续降低公务航空的购买和使用?

根据《中国内地公务机报告2015》中关于公务航空相关统计数据,按照公务机所有者的主营业务进行分类后,我们发现样本机队中37%的公务机为地产企业所拥有,其次为金融、能源、零售、化工和轻工类企业。正是由于新的经济社会形势对地产、能源等传统领域的影响,带来了公务航空增速的锐减。但我们也看到,以阿里、百度、京东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企业越来越多地购买和使用公务机,这些企业顺应时代趋势并引领经济发展,将成为未来公务航空的重要用户群体。

2.促进新供给:基础设施完善

以湾流为代表的大型远程公务机的热销,曾引发媒体对于中国土豪“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评价,其背后却是我国公务航空的无奈:由于缺少专用机场,公务飞行相比运输航班失去了通达便利性优势,公务机更多地被用于越洋的长航线飞行。

目前,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已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全国各地正掀起一轮通用机场热潮。未来的通用机场建设将以服务于小型固定翼、直升机为主,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繁忙机场周边均有提出减压机场的设想,从而缓解大机场时刻紧张问题,同时提高公务飞行的便利性。未来伴随公务机专用机场的网络化布局形成,FBO竞争态势将会出现,公务航空将能够真正达到运输航班难以覆盖的地区,“时间机器”的优势自然显现。

3.形成新动能:全方位创新

五年来,从引进小时卡、产权共享等产品的尝试,到公务机与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再到“我要拼机”APP的诞生,公务航空企业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然而,仅围绕运营的创新是不够的,公务航空需要的是多维度、全产业链、联合式的模式创新与产品创新。

从管理层面,需要创新公务航空的税赋制度,支持国内暂无生产能力的航空器引进;从行业层面,需要引导企业有序竞争,同时打破部分环节的垄断现象;从保障层面,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避免公务航空成为各方口中的肥肉;从运营商层面,要扩大公务航空的应用,让更多的人体验公务飞行,也提高飞机利用率。

尽管我国公务航空目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但依旧显现出丝丝曙光。公务航空的下一轮增长,不会靠某种外在压力的放松而自然到来,而必须依靠从用户、保障和模式的多维度、全方位、行业性变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载内容为本网站原创或网络转载,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转载文章已注明出处,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同类航空资讯:   公务机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航空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天天飞 | 联系我们 | 知识产权 | 著作权与商标说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粤ICP备16061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