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机务分工明确,通航机务以一对多;
就国内民航客机而言,我们从事机务行业的也略有所知。机务工作分为外场、内场。外场工作又主要以航线为主。航线包括例行检查、航前航后维护、放行等工作事项,偶尔简单的改装也可以在航线维修完成。而内场工作则包括机库,车间,主要对飞机做大检,改装、发动机更换等,同时车间也对飞机上的部件进行修理、维护等。比如说电子车间,起落架车间等。维修人员只要求工作在自己的维修岗位即可,其它岗位有其他维修人员所把持。
而通航机务,为什么说是以一对多呢?我们都知道,通航机务职责普遍包含整个系统的安全保障工作,包括航前及航后检查、维修、小时检、年检等多项任务。在国外通航企业中,经常可以看到的情况,寥寥几名机务人员同时负责保障几十架直升机机务系统的飞行安全,每名机务人员对飞机常见系统等都要略知一二,比如说会电子的维修技工也要懂的起落架的修理。
同时,通航机务是靠提供技术服务盈利的。比如购买新飞机的时候,需要机务提供技术选型服务,提供厂家联系服务,监造监修,运行了需要机务保障,定检、内饰保养,出售时需要机务提供技术服务。一些小飞机,不需要维修方案,有资质人员直接按照厂家资料维护就可以,通航机务也是需要一个个机型去学习取得批准的,但是国内现在规模都比较小,维修深度有限。与传统机务相比,传统航线维修所取得电子执照,在通航机务维修中可以通用,只需要改变机型。ME的还需要增加执照类别。如:TA\PA,TH\PH.
二:传统机务服务领域相对局限,通航机务服务领域愿景范范;
各航空公司,机务运营体系,有这么一个现状,那就是工作量小,维修任务少,所供养的机务人员相对较多,而且有些航空企业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忽视或减少了对维修人员的在职培训、专业技能培养以及精进培训,从而造成了维修人员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传统机务正应所诉,服务领域仅限航空公司,细致划分,仅限服务于飞机的某一部分。
而通航产业包含了很多细分行业,如制造、运输、商务、旅游、贸易、社交、维修、营销等等,存在商业潜在激活模式,通航机务对机型的维修比大型运输航空公司要有更全面的要求,责任工程师要对维修方案、工卡及组包、附件监控和维修实施有一个纵深的把握。同时,薪酬也会普遍上涨,并会高过同资历的运输航空机务。目前在国内,如果通航飞机小的话,不会像大飞机那样天天飞航线,现在只是说工程技术方案做好后,由计划控制部门做好监控,然后维修人员去执行任务,就会有可能出现10个人维护10来架飞机的情况,乃至未来有系统支持了,出现1人主管一架飞机乃至多架。
三:传统机务的发展趋势缓慢渐进 ,通航机务的发展趋势与日俱增;
就传统机务而言,航空产业飞速发展,新型的、未知的先行产品将会层出不穷,工作量定会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机务人才,可后续人员队伍建设根本跟不上来,而且普遍较为年轻,工作经验浅薄。一方面是现有机务人员因为待遇、地位等种种原因相继离开这个岗位,另一方面是许多新人看到了老前辈们所处的环境与遭遇,早早地另辟他径或做好了转行的准备。 同时,机场机务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航空公司机务维修单位之间因代理问题产生的冲突;新设立的维修单位抢夺航线维修市场等威胁。但是,机务产业链在航空公司,地位尤为重要,不可缺少,各大公司仍在加大力度,对人员进行培训,并完善合理、有效的的管理制度。
现如今,《低空空域管理使用规定(试行)》的颁发,通航的春天已渐行渐近,中小型通航企业必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短期内无法满足维修需求的情况下,各企业将会委以重视,通航维修业务必定会迅猛发展,通航机务的发展前景也将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