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进近是安全着陆的前提和基础。稳定进近是指根据不同的进近方式,在最后进近的一个最低限定高度上,主要飞行参数和飞机形态达到稳定范围。
不同航空公司的运行手册和飞行机组操纵手册对于稳定进近达到的状态都有详细的规定。我们摘录某航的如下:
为了确保稳定进近,非精密进近时飞行员应在到达最后进近点之前保持飞机稳定。ILS进近在到达公布的下滑道截获位置前,保持飞机稳定。300米(1000英尺)以下的稳定进近应具备:
1) 稳定的航道跟踪或着陆航向;
2) 稳定的下滑道跟踪或下降率;
3) 稳定的目标速度;
4) 稳定的着陆形态;
5) 稳定的安定面配平;
6) 稳定的发动机功率。
除特定的进近程序以外,飞行员应在相对接地区150米(500英尺)之前使飞机对正所要降落的跑道。
目视进近应在高于接地点150米(500英尺)以前建立稳定进近。
在上述规定之下,航空公司对于不同的进近方式的航道和下滑道都有量化的规定,如非精密进近,飞行员必须使飞机保持在下列范围内:
1) 1/2点(或0.5°)的VOR径向线,或1/2点的航道(LOC),或者NDB为±5°。
2) 飞行员在获得所需能见参照物前,不可使飞机下降低于最低下降高度(高)(MDA/MDH)。
3) 飞机在从可视下降点(VDP)至计划降落的跑道的过程中不得有过大的机动操作。
并且对于PNF的提醒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如飞行参数偏差超过下述范围时,PNF应及时报出,并引起机组足够重视:
---空速小于目标速度5KT或大于目标速度10KT
---下降率大于1000FT/MN
---俯仰姿态超过标准操作程序规定的范围
---坡度大于7度
---地速低于Vapp-10kt
---ILS进近航向道偏差超过1/4点,下滑道偏差超过一个点;非精密进近航向道偏差超过1/2点或2.5度(VOR)、5度(ADF)
飞行员应该明确的是,稳定进近要求所有的参数都达到稳定,而不是部分或大部分稳定。飞行人员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对稳定进近的重要性和不稳定进近的危害认识不足,不能像对待决断高度一样严格执行稳定进近标准,到达稳定高度下限发现难以恢复稳定进近时,不是果断终止进近,而是勉强落地。
那么如何做好稳定进近呢?
首先要做好一个充分的进近准备。必须熟悉进近图,机场通告等内容,比如MDA、DA、复飞点高度位置、复飞程序、导航设施工作状况、机场的地形条件特点、地理位置、MSA以及气温状况是否经常有气流影响等等,只有充分的预见和防范,清楚地明白一切会对进近着陆的影响因素之后,才可能做到临危不乱。
其次要严格标准程序,包括喊话。标准程序是机组配合的基础,每个航班的机组成员搭配都可能是不同的,机组性格不同,熟悉程度不等。飞行程序不可能因人而异,只有标准程序才能避免配合失误。每位飞行员都应该清楚飞行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彼此尊重,各尽其职,用标准为安全保驾护航。
第三、科学合理的使用驾驶设备,掌握好“脱开”时机,有些飞行员盲目的相信人工飞行,认为这样可以将飞机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自动驾驶仪的偏差更小,那些抱怨自动驾驶仪的一定要分析自己是否有错误的指令和管理。
最后请重视其他机组成员的口令。不同的机组成员肯定对于飞机的状态理解不同,但是在标准程序和严格的稳定进近条件限制下,当其中一名机组认为已经偏离稳定进近的状态或者不能在要求的条件稳定时下达复飞口令后,整个机组应立即执行复飞程序,当然口令下达者要对其下达的口令负责。
发生不稳定进近的事件,一般有以下几点原因,希望每位飞行人员能坚持“八该一反对”,切实对安全负责。
一、 盲目突破MDA,并且在最低下降高以下失去目标后仍不立即执行复飞程序,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和胆大蛮干主义。
二、 情景意识丧失,不清楚飞机所在的位置和状态。
三、 进近组织过于紧凑,造成手忙脚乱。
安全着陆是每次航班任务的终极目标,每位飞行员都应该建立稳定进近的概念,强化稳定进近的意识,即使晴空万里,即使经验百倍,但仍然严格程序,依然谨慎细心。有句话讲“不要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希望大家体会、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