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老牌、商务示人的国泰航空,也许遭遇了又一次严重的危机——与2008年许多员工自动休假减薪的金融危机相比,这一次的危机更多来自于公司内部。
今天,航小钛就来分析一下国泰航空这只曾经的大象为什么如今步履蹒跚,负重难行。
第一大杀手
航油套保
有媒体称,国泰燃油对冲价格高于85美元每桶,燃油套保亏损是国泰2016年上半年利润下跌的一大杀手。
数字说话。先来看看国泰的报表:公司上半年的营收达到456亿港元(约合389.9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3%,而净利润只有3.53亿港元(约合3.01亿元人民币)。
不得不提及的是,国泰的油对冲亏损高达44.9亿港元,同比增长19.96%。因此可以说,导致国泰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的元凶之一,就是燃油套保。2015年,国泰航空因燃油对冲亏损84.75亿港元。
有媒体称,国泰燃油对冲价格一直高于85美元每桶,而近来的原油价格徘徊在50美元以下,国泰承受巨大损失。燃油成本一直是国泰最大的成本,超过营业成本的40%。
在2014年,国泰航空宣布“优先管理因油价高企及波动而带来的相关风险,并把燃油对冲合约延至2018年。”然而在2014年第四季度油价就出现了骤降,国泰也因此蒙受了航油套保亏损的局面。
事实上,这种现象并不偶然——在2008年,东航与国航在石油价格套保交易中纷纷亏损,其中国航在该业务的浮亏达到74亿元,而东航则为62亿元。后因国资委涉足,国有航空嫌少涉足这一领域。
第二大杀手
主业疲软
国泰的澳洲航线被南航分食,东南亚航线被香港航空分食,北美航线被内地航空公司分食,欧洲航线被中东航空分食——曾经航空业的大象,不得不面对日渐缩小的市场。
国泰2016年上半年的客运收入为334亿港元(约合285.6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跌7.8%,上座率下跌1.4个百分点。
自2012年以来,国泰航空首次面临主业亏损的局面,靠餐饮、地勤、停机坪服务及货运站等非航空业务,总利润才力保不失。
其CEO朱国梁(Ivan Chu)表示,利润大跌主要是来自中国和中东的航空公司竞争太激烈。——在某种程度上,这句类似于推脱责任的话是正确的。
航空业不得不说的一个大背景,是亚洲以往的老牌航空枢纽面临逐渐式微的态势,比如香港,比如新加坡。
香港机场的繁忙和拥挤众所周知,航班时刻早已饱和,备受关注的第三条跑道今年才开始建设。随着广州澳洲战略的崛起,国泰的中转客人不得不被南航分走一杯羹;而近两年又是内地航空公司纷纷加码国际航线的时候,无形中又削弱了香港的中转竞争力。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香港对于内地居民的吸引也远不如前。
从本土来看,香港航空以及一些低成本航空的崛起,也分食了国泰航空原本一家独大的航空市场。国际上就更不用说了,中东土豪们被看作是航空业的搅局者,黄金长途航线的抢夺者。
因此,国泰几乎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国泰航空董事会主席史乐山(JohnSlosar)在递交给港交所的一份声明中说,“国泰航班,特别是远程航班的头等舱销售不理想。”——想想看,国泰的澳洲航线被南航分食,东南亚航线被香港航空分食,北美航线被内地航空公司分食,欧洲航线被中东航空分食——曾经航空业的大象,不得不面对日渐缩小的市场。
第三大杀手
适应力弱
国泰净利润断崖下跌,似乎在于面对快速变化的航空市场,心态上体现出来的老态龙钟和难以适应。
在我们对比后起之秀的中东航空和老牌欧美航空时,常常会对比双方的人力成本。国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直以来,国泰的飞行员工资都在行业排在前列,但是它过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也最终成为成本一个沉重的负担。
据了解,目前国泰聘任了超过3000名飞行员,当中近2000人属香港航空机组人员协会的会员。而近年来劳资矛盾不断,工会几乎每年都会就加薪、延长退休年龄等问题与国泰谈判。
另外,在国泰与港龙的协同整合问题上,国泰似乎一直没有抓住重点。表面上看,港龙专注中国内地同中国香港间的航线,国泰航空多布局国际市场,可是自2006年收购以来,双方的互补效应并没有起到1+1大于2的效果。2016年初,港龙宣布改名为“国泰港龙航空”,这种双品牌运营的局面到底效果如何,始终是一个未知数。
在航小钛看来,国泰净利润断崖下跌,似乎在于面对快速变化的航空市场,心态上体现出来的老态龙钟和难以适应。虽然继续投入高额资金在机队更新和硬件改善上,但是国泰航空沉闷的品牌形象和略显傲慢的服务,以及保守的战略布局,才是导致它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因此,2016年年上半年利润断崖式下跌,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各位自行判断。
了解更多通航资讯,尽在天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