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境保护税法》。作为我国第一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环境保护税法》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这也就意味着环保产业将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无人机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或在2017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无人机用于环保优势突出
传统的监测执法主要由人工完成,因其高耗时、高成本、后期工作量大、并且无法实时完成相关要求,污染来源无法追溯,加上违法企业及个人手段改变,追查难度越来越大,而不能满足诸多业务需求,以无人机在线遥感监测为代表的环保监测技术手段变应运而生,无人机遥感系统具有视域广、及时连续的特点,可迅速查明环境现状。
水域:借助系统搭载的多光谱成像仪生成多光谱图像,直观全面地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提供水质富营养化、水华、水体透明度、悬浮物排污口污染状况等信息的专题图,从而达到对水质特征污染物监视性监测的目的。
陆地:针对应急事件,其遥感系统安全作业保障能力强,可进入高危地区开展工作,也有效地避免了监测采样人员的安全风险。通过多光谱分析,得到大面积测区的各项监测数据,以面信息结合传统点信息,从而为整个测区宏观环境评价提供依据。能与GIS及遥感应用系统方便集成,可快速搭建环保应用,能保障提供综合和周期性的服务。
空中:无人机还可搭载移动大气自动监测平台对目标区域的大气进行监测,自动监测平台不能够监测的污染因子,可采用搭载采样器的方式,将大气样品在空中采集后送回实验室监测分析。其结果能直观、全面地演示空域环境状况,对污染物影响程度和范围进行监测和预警。
特别是当前针对雾霾的环境治理,无人机可从航拍影像,空气检测等多角度助力,帮助人们发现雾霾形成的根源,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案。
无人机环保应用实例
植树造林:传统的种植方法是雇佣人工种植树苗,主要缺点是耗时长。2015年一家英国创业公司设计了一款无人机,能远程操作,飞行离地面几米,将特殊的种子胶囊喷射到土壤中。这款无人机每分钟能发射10颗种子,据估计一个小型无人机组一天能播种多达3.6万颗种子。
此外,无人机还能用于植树造林。科学家根据无人机提供的航拍影像,利用特殊的软件绘制森林砍伐的范围。
而且它还能抵抗森林火灾,热成像技术也被应用于发现森林火灾,通过无人机定期监控森林情况,能快速发现火灾隐患。在灭火期间,用无人机来发射助燃剂,则不会对飞行员和消防员的生命造成威胁。
保护动物:由于其配备有体型较轻、画质清晰的照相机,无人机能获取十分详细的航拍影像,这些影像被转化为3D模型。科学家通过定期获取一个地区的影像,能快速判断其栖息地是否发生改变,分析在特定栖息地附近的人类活动变化,例如毁灭性的种植园的增加或者城市扩张,确定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
因为能快速收集数据,无人机能从空中定位无线电信号。所以科学家们能利用其追踪更多的动物,从而保护它们。
而且无人机能配备各种工具,其中包括热成像相机,帮助士兵快速获取潜在偷猎者的位置,并快速展开抓捕工作,打击偷猎者的违法行为。
土地恢复:IST公司采用的无人飞行器(UAV)配备了最新的安全程序和有效捕获接近实时数据的遥感技术。它可搭载遥感设备(包括彩色和红外摄像机),安全高效地进入到技术人员难以到达的危险地区,拍摄和收集修复场地的地理参考图像,并有效地管理和分析修复场地可视化数据。与传统的调查方式相比较,采用无人机进行修复现场调查具有成本低、安全高效、定位准确和可重复性高的特点。
环保,一个暂时不太热的无人机应用市场正在觉醒。
我们重视其在环保方面的应用,也不能忽视其本身存在的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技术手段仍需改进、续航载重有待提高飞手培养与管理等种种考验仍然需要注意。
而且从实际运用中的情况来看,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方面,无人机虽好,但不少专家仍然发表了审慎和理性的看法。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冯银厂曾表示,“靠无人机等技术的进步来查污染偷排固然让人欣喜,但中国的污染问题需从制度建设上解决。“当前,企业守法意识薄弱,守法要花钱,违法可赚钱,这是问题。”业内专家也指出,中国在污染监测方面仅靠技术进步是不够的,真正的思路应该是考虑如何通过一些经济杠杆,或者法制逐渐地建立起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诚信机制,让企业自发地去保护环境。
科技最终的意义应该是服务人类,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基于这一出发点,那些绿色环保的科技创新更应该被支持和倡导。2017年或许无人机的环保应用形成一个新的风口,我们不妨一同见证,科技创新为我们营造的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