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珠海要办航展了,这可是件很轰动的大事。当时的珠海领导很聪明,去中央抱回一个红头文件,确定珠海航展是中国唯一一个(这个桎梏多年之后才被打破)有飞行表演的航展。也是同一位领导,修筑了超规模的珠海机场及连接市区的干道和大桥,才使办航展有了可能。当时骂声可不小,按以前的经济水平,那么大条双向6车道大马路根本没几个人走。
也正是这条珠海大道,使市区到西区不再需要摆渡,并且到现在也是连接市区和西区最重要的通路,没有之一。
怎么办航展呢?国内可以说毫无经验,只能出去学,甚至办航展这个概念也是某次酒会上国际友人的建议。从无到有,一个班子就此搭建,人员从各个地方抽调。具体办事人员,是面向全市招收的志愿者。当时的志愿者可不止是学生,大量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也被抽调帮忙。当年的航空君还是刚毕业的毛头小子,自小喜欢航空,听到办航展的消息无比兴奋但也对航展毫无概念,辗转找朋友当上了志愿者。给的任务很简单,负责从拱北关口把参展商护送到航展馆,每台中巴上一个司机,一个这样懂英文的志愿者。
话说为什么从拱北关口接人?当时珠海的星级酒店还不多,只能把大量参展商安排到澳门住酒店,每天从拱北关口接过来去到航展馆。这一路大约40公里,还是有个懂英文的护送比较稳妥。所以这个岗位的志愿者很轻松,每天准时到关口,找准自己负责的大巴,把人送过去就完事。其实住澳门也是无奈之举,因为通关时间卡的很死,有些客商在珠海宴请喝酒搞到很晚才过关,出现好几次过了珠海关到澳门关的时候已经关闸了。只能在中间三不管地带猫一晚上,没水没吃的。
开展前几天都很顺利,到正式开展第一天就出乱子咯。因为某大BOSS到临,按安保条例,各处封路确保大BOSS通行,而且那时候得条例没那么人性化,信息技术手段也落后,为了万无一失只能很死板的按照条例执行,引发了珠展上最臭名昭彰的一次大堵车,往航展馆方向从市区的前山桥一直堵到航展馆,车龙足足有40公里,到下午才有所缓解,在当时的珠海报纸上都会看到这次堵车的照片。参展商怎么办?一起堵,谁也没辙。小航空君负责的这台中巴,司机表现神勇,硬从中央隔离带冲到对面车道,才堪堪准时把参展商送到展馆,展商报以热烈掌声。那次大堵车造成了很多珠海市民心理阴影和对航展的抵触,这么多年航展交通指挥是否有所改进呢?这是后话。
说了那么多和航空无关的废话,目的是想给大家带来一个对航展的总体回忆。航展不止有飞机,还有很多很多人为之奋斗为之辛劳的记忆,还有很多人和珠海这座城市成长的足迹,还有航空君自己的小故事。之前航空君很多早期航展的片子早已被各大媒体使用过多次,但这次航空君可以用这个平台更多讲讲自己眼里的珠海航展,少些官腔官调,多些真情实感。
当时珠海的天空还是湛蓝湛蓝的,阳光下100多架飞机挤在展坪,可以说那么多飞机参展是主办方始料未及的。连大BOSS视察时的解说词都没有,靠的是陪同人员现场急智发挥,好在不离谱。当时连把飞机围起来隔离观众的概念都没有,大量参展飞机可以亲手触摸,亲身登临。航空君头一次看到格洛莫夫试飞院的SU27和SU30,中国空军(准确的说是中航技)的J8IIM、J7M、FT7P、Q5M等飞机实物的震撼在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空中表演更是把这个印记加深到无可替代,只此追寻航展,投身航空就成了航空君一生的一部分。每天把参展商带到展馆,就用还是手动时代的美能达X-700加两个小变焦使劲的拍啊拍,胶卷和冲洗费用把腰包一扫而空。那个年代,每天能拍个一两卷都已经很了不起了。所有这些片子都成了珍藏的史料,因为电子化的早,保存质量比很多新闻机构还好。
那时的珠海航展还是比较亲民,很多机关单位等团体可以免费进场,记得还专门组织了退休人员看航展。虽说入场的那么多各色人等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垃圾乱飞,哄抢资料的现象。但组织者没有经验和对情况估计不足也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对观众的吃喝拉撒都照顾不周,进场快餐饮料敲竹杠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硕大的停机坪一个休息区都没有,观众只能忍受暴晒之苦,或在打飞机机翼的阴凉下席地而坐。
可以说第一届航展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老头。某天上级说有个外籍记者在机场入关时遇到点麻烦,叫我带个司机去帮忙顺便把他接过来航展馆。那时珠海机场开通了临时口岸,方便外籍展商和记者入境参展。就这样认识了老头,且后面几天一直都跟着我到展馆。那时候得老头还很年轻,才40来岁,个头不高但非常和蔼且健谈。非常羡慕他走过那么多地方,飞过那么多作战机型。这家伙得器材还如此恐怖,全套泥坑镜头加两个F4机身,还有一个EOS1加600定焦,因为当时的泥坑长焦镜头的AF化还进行的不顺利。老头说起他只用爱克塔克罗姆,并每天5到10卷的时候,小航空君眼睛都绿了。当时想不明白,一个如此NB的人物,怎么见谁都是先伸手握手并介绍自己,完全看不出一丁点架子。后果就是认识老头深似海,遗毒万年不回头啊,没有他航空君也不会那么快就接触到后面的各种国外拍摄活动并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