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已在安徽、湖北等南方省份肆虐了整整一周,然而采访中记者却看到这样的场景:被困三天的景区游客井然有序,安置点里的群众乐观平静,大堤上子弟兵目光坚定有力……
他们的自信与勇气,来自何处?记者在本轮洪灾中,跟随部队身赴一线参与抢险救援,走访被淹村庄和防洪大堤,试图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持续雨量带来洪涝的巨大压力,房屋彻底被淹,形成被浸泡的孤岛。
两天抢通二十几处险情被称为应急救援“国家队”的武警水电部队,长期从事水电施工和抢险救援,拥有人才、装备和技术优势,从汶川地震到深圳滑坡塌方,参与了历年来几乎所有的大型抢险救灾行动。 7月4日,记者在安徽省金寨县跟随他们参与救援行动。6月30日晚开始的持续暴雨,冲毁了通往安徽省5A级景区天堂寨的多条道路,上千名游客被困。记者在抢修现场看到,部分山区的临水临崖路段已整体塌方,塌方深度最大处近50米,左边山体不时有石块、泥土落下,右边湍急的洪水仍在不停冲刷损毁的路基,以致塌方处砂石几乎被流水淘空。
前方推土机开路,部队每遇一处险情,都根据地形和损毁程度现场研究处置方案,能够处理的现场处理,料源不足无法处理的则抢修便道。经过昼夜奋战,燕子河至景区的通道终于被打通,成功解救了被困游客。
武警水电部队二支队队长宋云深有感触,“如果放在20年前,应对山区这么复杂的情况,两天要抢通二十几处险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场操作机手告诉记者,一麻袋沙土大概0.2方,现在的大型挖掘机斗容均在两方以上,一台挖机的战斗力堪比一个连队。此外,臂展20米的长臂挖掘机、“能抬腿走路”的步履式挖掘机、无人驾驶的智能挖掘机相继投入使用,使得应对不同地形不同形式的救援都有保障。
据介绍,当年使用的是十几个人才能扛起来的铁皮冲锋舟,如今橡皮冲锋艇两个人就能操作;笨重易被水毁的土质沙袋,也逐渐被专业防汛沙袋取代,这种沙袋轻便小巧,一旦遇水则膨胀压实……
4个人30分钟就能做个围井
子弟兵手挽着手跳进洪水中堵住决口,当年这样的场景,曾令无数人动容,然而随着科技进步,这样利用人海战术与洪水“肉搏”的场面将越来越少。
如今通过遥控无人机、勘测船,整个区域的受灾情况,水流的流速、流量甚至水下结构,都可以在武警水电部队的通信信息车中一览无遗,相关数据上传后,总部专家经过讨论,能够得出最有效、最精准的救灾方案。
无人机在救灾中还有不少妙用:拴上救生衣和救援物资,就能准确地在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上方“空投”,这比以前把救生衣系上绳子抛投要方便高效得多。
武警水电部队二支队技术人员叶晓培说,过去我们通过沉船、沉卡车堵决口,甚至以人海与洪水“肉搏”,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应对不同的决口、管涌,我们根据不同的地形、河道、流速和水流走势要采取不同的办法。
应对决堤,随着大载重自卸车的投入使用,可载重近百吨的钢筋笼串,效果比沉船好得多;处理管涌,一般先做围井,现在用钢板、硬质塑料围井的方式代替沙袋围井,过去3米直径的围井要20人3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4个人30分钟就能搞定。
武警水电部队一总队副政委史志强说,部队提倡小、精、巧的技术在实战上广泛应用,随着各种新式技术和战法运用,现在堤上一个连的战斗力超过当年一个营。
救援:武警抗洪救灾部队转移群众4万余人,万余名武警增援官兵向徽鄂湘机动。
记者昨日从武警部队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在南方抗洪一线抢险救灾的武警官兵已安全转移群众4万余人,加固堤坝73公里,抢运物资6千余吨,挖运土石数57万立方米。增援的万余名武警官兵正分别以摩托化方式向安徽、湖北、湖南方向机动。
截至昨日中午,安徽省军区已累计调集4万余民兵预备役人员、冲锋舟572艘次参与抗洪救灾,转移群众7.6万余人,抢运物资800多吨,加固堤坝60余公里。
为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入汛以来,安徽省军区各级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了抗洪 救灾应急预案,并加强与当地防汛、气象、交通、市政等部门协调沟通,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进行军地抗洪抢险演练,建立纵贯市县乡村的民兵情报信息员队伍,确保一有情况能快速反应、迅速出动、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