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飞快讯:“从技术上讲,无人机不是百分之百成熟的产品。生产商不是一再提醒用户注意安全,而是把它当作玩具去推广普及,这种思路非常可怕。”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严管消费级无人机,说明需要认真对待消费级无人机,它不是玩具也不是模型,不正当使用者将面临法律惩罚。
被雷军称为“蜻蜓”的小米无人机首秀直播,在2016年5月25日晚23时许上演。让操作该无人机的小米科技产品公关经理唐杨林尴尬的是,“蜻蜓”在夜空中飞了不到两分钟就突然坠落,紧接着现场传来一句“赶紧把直播切断”,“蜻蜓”随即从直播镜头中消失,只留下数万网友的吐槽和戏谑。
看过小米无人机首飞直播视频后,5月26日,网友“公元1874”在题为《慎买2499元的小米无人机!后果比你想象的严重》的微博文章中说,“我严重鄙视所有制造、宣传小米无人机的员工和水军。你们是在谋杀。”该文质疑小米无人机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不到24小时,此文阅读量超过320万,包括小米无人机在内的国内消费级无人机安全隐患及监管问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6年2月2日,中国广州,一名媒体摄影师在广州火车站准备使用无人机航拍春运客流。(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小米无人机有质量问题?
“公元1874”是一名资深的“无人机发烧友”,玩无人机已有十年。“刚开始接触无人机是在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叫航模。航模是无人机的前身,一套设备下来花费近十万元。”“公元1874”向南方周末解释,“原先玩航模有一个很高的门槛。”
而小米倡导的是“小米无人机≠土豪的玩具”,2499元的起售价降低了这个门槛。随着越来越多的无人机技术公司进军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飞行也逐渐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娱乐”。
但低价也引来消费者的不信任:“质量肯定有问题。”首次试飞直播中飞机坠落的画面,更是把铺天盖地的质疑声摆在了小米无人机面前。
5月26日凌晨,唐杨林(网名“疯狂的杨林”)在微博上作出回应:“刚看到有人误传直播的时候‘炸鸡’,觉得我有必要说明一下。第一次试飞的时候,我并没有注意到飞机电池已经是低电量的状态,飞出去一会,飞机就开始低电自动降落。”
“我没有证据能证明杨林说的是实话。”无人机行业从业者大木说,“但作为杨林的老朋友,我选择相信他。”可程飞却对回应表示质疑。“在关注度这么高的情况下,试飞之前为什么不仔细检查、调试?这是不是小米的自我营销?”程飞是一名图片编辑,出于对摄影的热爱,他对无人机产品可谓热衷。
唐杨林的解释同样没有说服网友。“是失控坠落还是低电自动降落?”大木解释道,“这是大家普遍质疑的点。”
在无人机行业从业者陆定康看来,如果由于失控导致视频直播过程中飞机下落,造成失控的原因可能是飞行过程中受到无线电干扰,飞行控制系统出了问题;也有可能是产品本身质量存在问题。如果飞机如唐杨林所讲,是“低电自动降落”,按小米宣传时提到的:“当小米无人机电量不足时,系统会根据当前距离和高度计算返航所需的时间,并发出返航提示”,在这种情况下,唐杨林应该能收到提示并且注意到飞机的低电量状态。但唐杨林在微博上的回应中提到,他并没有注意到电池的低电量状态。这说明小米无人机的电量监测功能实际上可能会失效。
2016年6月14日,小米生态链品牌负责人李卓颀告诉南方周末,小米无人机的电量监测功能并没有失效。实际上,没有收到低电量返航提示,是因为当时遥控器没有连接手机App。“因为遥控器没有连接App,在电池只剩15%电量开始缓慢降落时,飞手并未注意到电量不足的问题,又通过手动补充油门将无人机强制保持在原高度,直到电池电量接近2%几近耗尽,电池几乎放不出电后,出现了视频中无人机数秒坠落的情况,飞手才意识到电量问题,通过全油门补救最终将无人机安全迫降在路边。”
李卓颀说,“坠机”事件发生后,小米无人机工程师团队对固件进行了更新:电量低于30%不允许起飞;遥控器不接手机App不允许起飞。“虽然这样可能会影响用户使用体验,但是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
小米无人机的官方解释并没有消除网友的顾虑。“公元1874”告诉南方周末:“当这个原本小众的产品开始全民化时,我不得不担心它的质量。”
“搞不好就是谋财害命”
无人机的质量体现在飞行安全性和稳定性,这是无人机技术公司进行严格把关的第一道关口。由于无人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撞到障碍物、受到干扰失去控制等都可能导致摔机或炸机。由于操作不当或机器故障等因素导致无人机不正常坠地,坠地后无损伤叫做摔机,而所谓炸机,则是指无人机坠地后损伤较严重,影响了内部结构,或坠地后被摔碎分解,完全无法飞行的情况。
“摔机或炸机在航模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有个打趣的说法,摔十次,炸三次,就出师了。”而摔机、炸机的后果,“不外乎两种:砸伤人,砸坏物。”“公元1874”说。
刚开始接触无人机时,“公元1874”用FUTABA的一款飞机在自己家楼下试飞,由于信号受到干扰,无人机飞到五层楼时因失控砸碎了邻居家玻璃。“无线遥控在民用级别做不到十分精确,稍有紊乱,就有可能导致失控。”
除了与产品本身质量有关,用户操作方式不当也会引起无人机摔机或炸机。主营消费级无人机的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疆)曾对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常见的突发情况进行统计。大疆公关总监王帆告诉南方周末:“据数据显示,90%以上的飞机事故是由于客户操作原因引起的。”
“公元1874”用“心有余悸”形容他经历的一次无人机事故。2014年在绍兴,他见到一个小伙子在广场上玩大疆Phantom系列的一款无人机。“当时有一群人围观,小伙子看人多就开始炫耀,玩花式飞行,结果缠上了旁边放风筝的线,失控了。周围的人到处闪躲,最后无人机直接砸地上,散了架。”
家在河南安阳的孟晓智,和朋友合伙开了个影视工作室,承接广告、宣传片之类的活儿时需要操控无人机。有一次,孟晓智在小区操控大疆Phantom3P版无人机,飞远之后他试图把它拉回来,不料无人机不听使唤,径直飞向小区外,最终撞上了墙。
就在半个月前,陪朋友在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拍毕业照的刘雀,被一架失控落下的无人机砸伤了右肩。当时她和朋友正在校园草地上合影,突然一架从天而降的航拍无人机撞上树枝,还削掉不少树叶,刘雀本能地躲闪了一下,以为它要飞走,哪知无人机突然飞起来又撞到树枝,接着直接砸了下来。当场,刘雀的右肩被划出了两道伤口,血流不止。医生在处理伤口时说:“还好没有割到脖子,不然就没命了……”
“对无人机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搞不好就是谋财害命。”大木说他见过太多无人机炸机的场面,“整个过程也就3-5秒,刚刚开始接触无人机的飞手根本来不及做任何反应。”
为什么要夜间试飞
“在小米无人机发布会上,雷军提醒大家:无人机要在无人的地方飞,其实就是在普及飞行文化。”大木说,“但夜飞风险很大,我没想明白(小米)为什么要在夜里直播。”
无人机发烧友们也想不通,首飞直播视频为什么要选择在夜间录制。“夜飞在老手看来都是非常危险的举动,但他们在发布产品之后第一次试飞时就选择这种方式,很容易给顾客造成一种误导。”“公元1874”告诉南方周末,他担心网友看了视频之后,觉得无人机很容易操作,可以在市区飞,而且白天晚上都无所谓。
“从技术上讲,无人机不是百分之百成熟的产品。生产商不是一再提醒用户注意安全,而是把它当作玩具去推广普及,这种思路非常可怕。”常晨杰说。他认为小米无人机选择在夜间试飞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从小就喜欢捣鼓航模的常晨杰,二十多年前用自己DIY的飞机完成了第一次飞行。虽然接触航模已有20年之久,但深谙航模的安全隐患,在每次飞行之前,他都会十分谨慎地选择飞行时间和地点。
网友“叫我公仔面”也说,虽然已有十年的飞行经验,他和“机友”们还是会把每周例行一次的飞行活动安排在白天,在市郊等人车稀少的地方进行。
“安全是大疆的最大关切。”大疆公关总监王帆告诉南方周末,“一直以来,大疆都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提醒消费者注意飞行安全。安全操作指引、官方教学视频反复向用户强调正确的飞行条件和操作程序;大疆社区、官方微信和微博等也在不断传播飞行安全知识;通过新飞手训练营等渠道,用户还能享受面对面教学。”
“而小米在前期宣传过程中一再强调,小米无人机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在恶劣环境中仍能平稳飞行,给新飞手留下的印象是,这款产品极易上手、风险极小,夸大了产品的可靠性。”“公元1874”给南方周末发来一张截图,内容是5月23日“疯狂的杨林”发布的一条微博,微博中写道:“这次出来拍摄,大多数都在5级以上的风力环境中飞行,尤其雅丹、盐湖和戈壁,阵风甚至到了7级!”“但实际上,我们在7级大风的时候是绝对不会飞的,因为很容易失控。”“公元1874”说,“之后的试飞又选择在夜间进行,这简直都成反面教材了。”
问及小米此次试飞是否违规,中国民用航空局告诉南方周末:“可以参照《轻小无人机运行规定(试行)》,根据视距、重量等条件作出相应判断。”《轻小无人机运行规定(试行)》11.2条款明确规定了“必须在昼间运行”。但小米无人机重量为1376g,属于Ⅰ类无人机(空机质量小于等于1.5kg),根据2.5条款“Ⅰ类无人机使用者应安全使用无人机,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不必按照本咨询通告后续规定管理。”11.2条款对1.5kg以下的无人机是没有限制作用的。
而在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2015年12月21日生效的新条例要求重量大于0.5磅(约0.23千克)的无人机必须进行登记注册,注册费为5美元。注册完成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唯一的无人机注册号码,无人机所有者要将注册号码标记在设备上。
广东诚公律师事务所律师曹文定认为,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颁布的新条例透露这样一条讯息:“消费级无人机需要被认真对待,它不是玩具也不是模型,不正当使用者将面临法律惩罚。”
当南方周末问及李卓颀为何小米无人机将首次试飞选择在夜间时,他说:“直播并非官方活动。”
“无人管”状态或将结束
根据Analysys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显示,受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热度的推动,预计2018年中国民用无人机产品销售市场规模将达到110.9亿元。
无疑,小米将无人机带进了更庞大的消费群体,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带上无人机“去探索远方的地平线”。但我国目前现行的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尚不能对民用无人机的操纵、适航、运行、审批等环节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和指引,北京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航空与空间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起淮认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无人机行业的发展。
单说“操纵”这一环节,根据2013年11月18日颁发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空机质量小于等于7千克的无人机属于微型无人机,在视距内运行时(指航空器处于驾驶员或观测员目视视距内半径500米,相对高度低于120米的区域内运行),驾驶员无须证照管理。张起淮认为,“无人管”这种过于简单的原则性规定无法规范灵活多样的民用无人机飞行,这几乎等于将其置于一种规则真空状态下。
2016年5月28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上空的一架微型无人机干扰了机场的正常运行,造成55架航班无法正常起降。闯祸的微型无人机到底是谁的?截至目前,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回答。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执行秘书长柯玉宝告诉南方周末,在对无人机的监管方面,各国处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的阶段。我国民航局飞行标准司也将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修订,修订稿将增加备案制度,微型无人机需要进行云系统备案,摆脱视距内运行时“无人管”的状态。
现行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到,若在视距外运行,微型无人机系统驾驶员由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实施管理。但中国民航局发布的《中国民航驾驶员发展年度报告(2015年)》显示,2015年我国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总数仅为2142个,微型无人机用户将飞机超视距运行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怎样保证这些用户接受协会的管理是个难题。
柯玉宝认为,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培养民众的航空文化。“航空文化就像交通法规一样,以前咱们老百姓横穿马路、不等红绿灯,通过交通宣传月、交通宣传日等对交通文化的普及,大家慢慢就知道了,现在老百姓很少有横穿马路、不等红绿灯的,文化就这样慢慢培养起来了。”柯玉宝说,“哪些地方能飞、哪些地方不能飞,如果飞要遵从什么样的规章规定,这些就是航空文化。”
对无人机发烧友们来说,航空文化更是一种情怀。“因为飞行是一种梦想,所以敬畏,所以小心翼翼。”他们担心的不仅是无人机质量不过关和安全指引不到位导致的“飞来横祸”,还有无人机频频闯祸后可能会面临的“一刀切”政策。
“政府、局方及空管部门能理解这种情怀。”柯玉宝说。在北京,空域管理部门正着手划出几处不影响其他航空器飞行安全的区域,定为试点辟出临时空域允许微型无人机在视距内、相对高度低于100米的空域内飞行,未来也会有更多城市专门辟出空域和空旷场地供无人机爱好者使用。但规矩成方圆,无人机作为一种全新的业态,需要全新的监管模式。中国民航局告诉南方周末,我国无人机的监管系统正在逐渐建立之中,预计2017年12月31日前所有无人机将被纳入管理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