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购买民用无人机的拥有者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实名登记。该规定自6曰1日起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无人机的实名登记时代。
无人机实名制既是中国无人机产业发展到新阶段所催生的必要安全手段,也是屡次出现“黑飞”扰航事件后的监管需要。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无人机行业研究报告》,到2025年,我国无人机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50亿元,无人机已经成为了时下最火的科技“宠儿”。但是,如果梳理一下中国民用无人机的发展概况就会发现,其实直到2012年,零度智控、奇蛙、云顶智能等企业的参与,才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推向了“红海”。归根结底,无人机还属于一个新兴事物,初具规模的消费级市场形成尚不足5年。在一些民用无人机的展览会上,还是观者众,买者寡,大众对于无人机的了解依然欠缺。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公众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不会一蹴而就,对于年增长率超过50%的无人机市场来说更是如此。一方面产业链日益完善,硬件成本不断下降,带动了无人机市场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黑飞”事件屡屡发生,直接破坏了“无人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从监管层面来说,无人机实名登记不可或缺,但从效果上讲,实名登记只是起点,对于中国民航的安全运行来说,有关无人机的安全使用意识亟须普及。
增强无人机安全使用意识首先需要为公众普及无人机的品牌种类、应用领域、使用规范等基础知识。试想,如果人们对无人机能像对汽车一样熟悉,车要上牌、人要持证、车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驶——无人机与此类似的行为将都会内化为公众自觉遵守的行动。其次,需要普及无人机“黑飞”带来的危害。以备降1架航班为例,它对航空公司造成的损失包括了燃油费、机组费用、需要在备降机场支付的费用,还会影响后续航班正常。这些费用细算下来就是以10万元计。一旦无人机与高速飞行的飞机相撞,还可能直接对飞行安全造成隐患。只有给公众好好地上一堂安全教育课,普及“黑飞”带来的经济损失与安全隐患,才能让公众从内心深处警醒。最后,还需要普及无人机的相关法律知识。从2009年民航局颁布的《民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办法》到这次最新出台的实名登记规定,8年间有关民用无人机适航的相关法规不下6部。为什么法律频频出台,“黑飞”却屡禁不止?无人机活动隐蔽性大、追查取证比较困难是一方面,公众对无人机“交规”的了解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对于无人机消费者来说,“不知者不罪”不应该成为“黑飞”的理由。相反,知法守法才是良好公民素养的体现。
“针无双头利,蔗无两头甜。”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制造2025计划开拓了一片潜力无限的市场,但如果不能增强安全使用意识,就会为民航运行安全带来风险和隐患。面对民用无人机的无序、“黑飞”等不良现状,实名登记只是起步,只有不断增强安全使用意识,才能让无人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了解更多通航资源,就上天天飞通航产业平台(cn.ttf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