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报》:从几年前的“井喷”式发展到如今的“倒春寒”,媒体给了中国公务机市场不同的标签。作为对中国公务机市场最为了解的当事者,您觉得中国公务机市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廖学峰:中国公务航空市场的大规模发展是从2009年到现在,发展的势头非常好。即使前两年可能发展的速度稍微降低了一点,但现在的年增长率是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看不到的,而且我坚信,今年的发展会比前两年更好。主要的原因,一个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另外一个是国家对通用航空发展政策的支持。
《中国航空报》:最近几年,中国国内公务机市场的需求有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廖学峰:在飞机销售方面,这几年的变化比较明显。买家开始认识到了各种不同的产品,需求开始更个性化。一架公务机的价格区间可以从100万美元开始能够到大概5亿美元。品牌型号加起来五六十种,你要买飞机的话,要找到一个更适合于你使用的飞机,所以现在中国的客户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而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买新飞机,现在二手飞机交易的比例可能已经到了三分之一,而且这个比例还会增加。大家开始认识到二手飞机有很多的优势,第一个优势就是,我马上买了,马上可以用,不用去等,不用去订货。第二个优势是,我可以买的二手飞机是我看到的飞机,就可以买,看到它,喜欢它,就买了。
《中国航空报》:刚刚您也说到二手飞机目前在国内逐渐有了市场,这是不是预示着中国公务机市场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廖学锋:比如说,去年有的人把中国公务航空市场表现不太好归结为一个理由是,中国开始有人卖飞机了,当时有20多架二手飞机在市场上。实际上他不理解,有人买飞机,有人卖飞机,这个市场才是真正的成熟。中国公务机市场从无到有,刚开始只是买飞机,现在这个市场日趋成熟以后,有人买,有人卖,有人换,这才是正常的。现在大中国区大概有600架公务机,按照国际市场一个正常的判断,这个市场是不是好?是不是一个正常发展的市场?通常是我们用在售飞机占市场上的飞机比例来判断,在售飞机数量太高,那肯定这个市场不好,卖飞机的人多,在售飞机市场少,证明这个市场偏紧,并不好。所以我们600架飞机有20多架飞机在市场上,这个并不高,而且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证明这个市场活跃,有人在买,有人在卖。你如果是说照5%的比例算的话,600架飞机应该有30架飞机,5%在售飞机的市场在全世界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
《中国航空报》:不论怎样,中国的公务机市场还是处在成长初期。那么您觉得,需要有怎样的外部环境,才能够让中国的公务机市场快速成熟和规范?
廖学锋:目前,我们国家通用航空、公务航空发展还不完善。中国还需要修建很多通用航空机场和减压机场。什么叫减压机场,就像北京,我们有首都机场,马上有第二机场,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北京周边修建几个减压机场,用于通航飞机、公务飞机、支线飞机的使用。
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枢纽机场非常繁忙,缺少一些小的机场来为枢纽机场提供服务。比如美国,通航班的机场有500个左右,可以用公务机的机场5000个,可以用于通航的机场超过10000个。所以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交通体系,所有的飞机就不会都挤到北京、上海来占这个资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廊坊的一个企业要到苏州去办事,现在先要坐汽车到首都机场,首都机场坐飞机到虹桥机场,虹桥机场再坐汽车到苏州。如果说完整交通体系建立起来,廊坊有一个小机场,苏州有一个小机场,可能从廊坊还没到北京,还没登机,那边已经到苏州了,这就是完整交通体系所带来的变化。我们国家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大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大城市的资源越来越无法承受人口的压力,原因也是我们国家没有一个完整的交通体系。你看看美国的例子,沃尔玛、卡特彼勒这些公司,他们的公司总部都在一些非常小的城镇,他们土生土长在那儿。我们国家不一样,一个企业稍微大一点就要搬到省城去,再大一点,就搬到北京、上海,就是因为我国中小城市交通体系不健全,出行不方便。只有进一步加大国家整体交通体系的发展,才会减轻大城市的交通压力。所以这才是下一步中国发展的大趋势,要发展一个完整的交通体系。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会在今年9月初在西宁举办第三届JSSI中国公务航空管理与维修年会。届时,我们将邀请国际、国内的公务机机主代表以及管理公司、维修中心、融资机构等嘉宾,从不同角度探讨目前我国公务航空业在运营管理与维护工作方面的趋势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