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通用航空从2010年开始加快发展,不过中国的空中救援(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简称“EMS”)一直在公众视野之外,直到2014年开始沸沸扬扬起来。这一年,京津冀有了空中ICU(重症监护,英文全称“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ICU”)覆盖,推出了相应的平价空中救援保险,全国有两家医院具备了空中急救力量。各地也正在积极准备配套空中救援。
5月7日,第四届中国航空医疗应急救援国际会议在上海召开。相比前三届,本届会议尤其热闹,参会人员突破200人,并首次吸引了30多家医疗、急救中心等通航业外人士的关注。急救是与时间赛跑,空中救援的优势已是社会共识。通过了解,他们关注点则是:谁来运营救援飞机?谁能使用救援飞机?
关注点一:谁来运营救援飞机?
空中救援不是哪家公司、单位能良好运转起来,空中救援具有鲜明的政府行为特征。必须是救援单位、通航企业、医疗急救机构、公众呼叫中心、空中地面交通管理、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慈善公益组织等各个机构的联动。
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航空医疗救援专业学组常务副组长李金年指出,我国目前的运营模式基本由政府直接出资承担航空救援队费用,比如警务航空队、海上救助飞行队,警务航空队除了空中警务,保障大型社会公共活动,还负责空中救援保障任务。
李金年表示,中国空中救援运行模式发展方向是建立政府主导,体现公益性。建立市场为导向,体现商业化。引入社会资本,体现市场化。加快空中救援建立,尽快开展标准制定培训工作。
随后的4家运营模式案例,体现了急救机构与商业公司合作,公益和社会资本的结合的特点。
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购入“国内首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与首航直升机签署战略合作,前期将依托八达岭机场为运营基地,完善执班制度,实现24小时全天待命。并且和思奥思国际旅行援助服务(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空地救援创新发展合作联盟,吸纳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运营公司、国际救援公司、各大医院、院校、保险公司等相关单位自愿加入。联盟将根据全国各地情况、区域特点等进行优化配置,进一步整合全国直升机及固定翼飞机资源。
而和120急救中心合作的是华彬亚盛通用航空,华彬亚盛前身是专业空中急救公司亚盛医疗救护飞行,之后被华彬航空集团收购。去年3月份接收了“国内首架救援直升机Bell-407GX”。同时拥有三架配备专业医疗设备的公务飞机。拥有公务机和直升机结合,短途长途中转衔接能力。占有中国空中医疗转运市场50%的市场份额。
河南省宏力医院目前拥有三架救援直升机,首架直升机2010年交付。是国内民间空中救援的先行者,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制订了较完善的操作规范文件。未来打造15分钟急救医护人员到达救护现场的目的,并建立覆盖全省区域的直升机救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