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飞首页 | |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登 录 注册
普通会员

珠海羽人农业航空有限公司

主营:多旋翼植保无人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深度解读 | 未来近千亿植保市场即将打开
新闻中心
深度解读 | 未来近千亿植保市场即将打开
发布时间:2016-12-12        浏览次数:379        返回列表
导语:一种新的植保方式,正在蓄积力量,它困难重重,却又迎难而上,它已经为众人所知,却又带着神秘的面纱,或许现在你感受不到它改变的力量,但是我相信它的未来,它不仅会带来植保方式的巨大改变,而且会给整个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它便是植保无人机。这里我不是在夸大,而是在用心的说话,这只是基于我和行业人的一种判断。 A植保无人机,正成为市场刚性需求 "为什么要发展植保无人机?这是基于对农业植保市场的一种未来判断。"这一判断是由多方因素而得出。
 
       第一,植保无人机在国外有成功的案例。
与中国农业耕地状况相似的日本无人机(雅马哈)喷洒农药已经将近30年,2012年,业内人士估计日本大概有3000多架无人植保飞机在日本农田上空作业,其中有60%的水稻田采用无人机飞防来完成防治的,近40%的农田植保防治是用无人机来完成的。在中国,有人机防治和无人机防治加起来的占有率有人估计不到2%,而无人机的植保市场规模难以估计,我国大田作物约15亿亩,按平均每亩施药三次计算,共需45亿亩次施药作业,有人估计是600亿,有人估计高达900亿,总之这块蛋糕很大。所以,中国的植保无人机市场,只要生态系统完善起来,一样可以达到较高的占有率。
 
       第二,规模化种植对高效率的要求及农业自动化衍生了对植保无人机的需求。
在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活125个人,在中国,一个农民却只能养活16个人,为什么? 因为而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化管理没有做起来。如果有一款可以适应各种天气条件自然飞行的农用无人机,每天可以作业300多亩的田地,将会极大地推动农业种植规模化和自动化的进程。随着规模化种植的加快,统防统治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无人机的高效率和规模化操作为做无人机的企业和购买无人机的服务组织或农户提供了盈利的可能性,只有盈利,一个行业才能市场化,才能发展下去。
 
       第三,人工打药正成为种地的一种负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在农村劳动力缺失的今天,很多的打药队成员多是留守在农村的中老年人,况且并非为自家耕地作业,喷洒质量并不高,重喷和漏喷现象比较普遍,而且长期背机打农药对身体的潜在危害也很大。无人机喷洒农药,技术相对成熟及操作稳定后,喷洒效果会高于人工喷洒,喷洒均匀,雾化好,而且直升机的螺旋桨产生的风力可以掀开植物,让农药喷到植物根部;断点续喷,漏喷重喷小;加之对作物伤害小,综合防治效果好。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人机分离,农药在喷洒过程中几乎对人没有危害,提高了农药喷洒的安全性。
 
       第四,从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角度来说,从耕到种到收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唯有植保没有实现机械化操作。
 
植保对机械化要求很高,它处在作物的生长阶段,是不可毁坏性的。人工防治作业存在难题,如水稻田有水,穿胶鞋进去很笨重,光脚进去防治有有划破脚的危险,而对于玉米等高杆作物来说,人工打药会造成作物枝叶受损等。此外地走式植保机械作业时存在毁苗率过高的问题,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国外用载人大飞机喷撒农药的,但是大飞机喷洒缺点很多,虽然还在撒但是普及率最高也就是30%,国内大部分地区不具备条件,施药的效果也不理想。那么无人机的适应性就比较强,通过空中作业,不受山地、水田等地形因素,垄作、平作等种植方式,高秆、矮秆、林果以及作物生长周期的限制,有效解决作业难问题。
第五,人工喷洒没有行业标准是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重要原因,无人机植保可以使行业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据了解,我国农药的有效利用率约为30%,另有60%-70%的农药流失到土壤、水源或漂移到环境中,也就是说大部门的农药不仅没有起到防控作用,反而污染了环境。人工喷洒的整个用药量是偏高的,并没有标准的规定一亩地的用药量在多大范围内,农药的质量和数量都无法监控。所以果蔬种植者通常是这样的两种情况:自己吃的一块地,对市场销售的另外一块地。这非常可怕的,直接导致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瓶颈。那么一旦无人机市场成熟起来,就会出现行业标准,可以规定一亩地要用多少的药剂,植保无人机采用的GPS测速,用速度控制喷头农药喷量和开关,实现农药自动定量精准控制喷洒;此外,喷雾装备的药剂物化质量直接影响农药在作物上的沉积分布,无人机在实现科学施药方式的同时,根据雾化原理,掌握喷嘴与靶标物体的距离,保证农药有效利用,这样就可以按照行业或国家的施药标准规范作业了。
 
第六,植保无人机属于农机系列,农业智能化装备迎来了国家政策的支持。
 
2014年、2015年"中央基于以上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用航空建设",为航空植保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几个方面因素,植保无人机的发展迎来利好,成为一种市场刚性需求。B从无到有,植保无人机迎难而上一边是不断升温与发展的市场,一边是质疑与问题的回馈,植保无人机从无到有,从最早的一家企业到目前近百家企业,植保无人机产业迎难而上,直面问题,力求更大的发展。

 
不断升温的植保无人机市场
 
10年前,国内部分研究无人直升机的单位以及航模发烧友,进行了无人直升机喷洒农药的尝试,但因没有专业的植保知识和药械知识,对植保市场的陌生,进展一直不大。直到国内首架植保无人机问世。但在当时,市场对植保无人机的认知度极低,在一线,人们很难想象植保无人机能真正下田喷药。
 
2013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开始以各种方式进入这一领域,植保无人机的机型也更加多样化。在2015年的北京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上,参展的植保无人机企业已经接近60家。
 
自2014年至今,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先后五次观看全丰航空的农用无人机现场作业,表明了中央政府对植保无人机产业的高度关注。近两年,一些无人机企业,也参与到航空植保领域,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从2012年到2015年,植保无人机的关注度一年比一年升温,尤其是2015年我们看到了大量关于植保无人机田间试验和田间作业的报道。
 
应用效果不理想,市场推广阻力重重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有真正去尝试用无人机田间作业的人才懂得无人机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尽管植保无人机已经被大家炒的沸沸扬扬,媒体上报道植保无人机在哪个地区一天高效率作业数百亩地的新闻到处都是。然而事实上,无人机可以真正长时间大面积下地干活的场景依旧很难看到。于是有业内专家说,无人机田间表演很简单,随便哪个厂家都可以做到,但是真正下地干活的,考验的是厂家的技术实力,只有少数企业能做得到。笔者采访了一些购买无人机的个人或组织,情况通常是经销商和合作社通过观看无人机飞防田间试验后,觉得可行,便购买了,然而实际的应用却难尽人意。在演示市场获得植保无人机的用户,很快面临困境。花费不菲的植保无人机并不能真正"干活",产生不了实际的效益。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开飞机"是个技术活,普通农户玩不转;二是出于演示用目的制造的无人机,实在不是干活的料;三是成本太高,与植保收益相比,农户没有盈利的空间。

市场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无人机的质量不过关,坠机事件时有发生,用时间不久就退还给厂家;
第二,虽然学了近一个月的操控技术,但还是不够熟练,害怕摔坏飞机,就从外面找专业飞手来操控飞机,增加了成本,防控面积并不大;培训及售后服务不到位,买家无人飞不敢飞,当成了摆设;
第三,买了飞机,却发现自己卖的农药或农户提供的农药不适用于无人机的喷洒装置,到处寻找无人机专用药剂找不到;
第四,飞机好操作,质量也不错,喷洒效果也可以,但是电池续航时间太短,反复的充电,电池成本还高,失去了最初的价值;
第五,飞机长时间没有保养好,以至于应用时发生故障;
第六,飞机售后服务跟不上,某个零部件坏了,当地缺少专业的维修点,只能拉回厂家维修,极其麻烦。以上几种情况就是无人机购买者经常遇到的集中问题,这些问题或单一出现或集中出现。也有经销商说的相对含蓄,说防治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技术有待进一步成熟。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在演示中,市场已经逐步接受了无人机喷洒农药这件事,在不断的尝试,期望自己遇到的问题能够进一步得到解决,如果能解决上述的几个问题,那么植保无人机市场便会迅速普及。
 
价格高昂,让有意者望而却步
目前市场上电机的价格相对还可以为种植者所接受,但是续航能力差,载药量也大多在5-10公斤之间,没架次喷洒面积十几亩地,效率并不高。而目前市场上的油动无人机载药量一般在10-20公斤左右,每架次可喷洒20-40亩地,但是价格一般都在20万元以上。目前市场上个别优秀的企业已经具备批量生产无人机的能力,成本并不很高。但是因为要坚守飞机的品质,要培育这个植保无人机市场,就要坚守在一个高价位,让这个行业有一个门槛。有时候,价格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买的无人机能不能给你带来相应的价值回报?很多人认为无人机的推广难题"关键在于价格"。目前尝试应用无人机的地区越来越多,但是却仅有个别省份将植保无人机纳入了"农机补贴"的范围。在笔者跟企业的交流过程中,都迫切希望相关部门把无人机纳入农机补贴,这样便可以降低使用者的购买成本,并希望国家给专业的航空植保服务公司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
 
从表演到真正的田间作业
现在的植保无人机市场事实上还处在一个表演阶段。那么为什么要表演?很简单,因为植保无人机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让那些想应用的人们看到试验效果,而且植保无人机想获得农机补贴及相关政策支持,就必须要让相关部门看到这个东西的可行性。表演和演示是要说服种植大户和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来接受无人机的农药喷洒,这是培育无人机市场的一种手段。但不是能飞的飞机都叫无人机,不是能表演的飞机都能真正去田间作业。目前市场上,有几家企业的无人机是可以真正下地飞防作业的,但是这并不代表飞机可以大量的卖给种植者。卖出去一架飞机就要保证这架飞机能够真正去作业。如果只负责卖出去,不负责以后的事,那不仅伤害了消费者,更会让自己被市场抛弃,所以在你的服务体系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要只想着卖出去多少架飞机。
 
站在行业角度,培育好市场
无人机喷洒农药,首先要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发展起来。如果种植者没有接受这件事情,那么飞机再好,都无法走向市场。这是一个近乎千亿的市场需求,靠一家或几家企业根本撑不起来这个市场,而且单靠个别企业来培育市场的话,市场普及宣传成本太高太高。培育市场是整个无人机企业和服务组织要共同来做的事,这个层面大家不是竞争者,而是一个庞大的合作团队。有很多相对外行的企业,如原先做航拍、航模的无人机企业试图进入这个航空植保市场分一块蛋糕。其实这里边的很多门道他们并不清楚,不过这些企业在田间试验与表演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让种植者接受了无人机打药这件事情,至于能走多远,那就要看行业标准出来后的门槛,也要看他们的专注度、研发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目前来说,至少他们培育了这个市场,为这个市场做出了贡献。谁家的飞机好,自有市场来检验,这个市场很大,没必要相互挤压。有极少的植保无人机企业在已经能批量生产,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并没有去用降低价格的手段来挤压竞争对手,打压同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有的是飞机优势,有的是药剂优势,有的是渠道服务优势,都在相互学习与交流中促进自身企业的进步,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让更多有责任心的企业,真正想深入到这个行业的企业参与进来,培育好这个市场,大家才有口饭吃,如果这个行业不起来的话,企业连竞争火拼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