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过《红色警戒》的朋友,对于基洛夫飞艇恐怕再熟悉不过了。其实早在一战时期,飞艇就被德国用于军事战争,当然因为装载量大、续航能力强等优越性,飞艇还在商业飞行中大放光芒。不过上世纪初,因为一次轰动世界的飞艇灾难,让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1931年,德国齐柏林公司着手建造一艘世界上最大的飞艇,其实在此之前,英、美两国也十分看好飞艇的发展前途,但因为几次大型事故让他们看到了飞艇的弊端,最终两国选择放弃退出。但德国人不服输,要知道,飞艇在一战中曾经大显神威,他们相信民用飞艇一样会表现出色。不过建造过程中,他们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资金缺乏,被迫停工。于是,齐柏林公司做出了一个“魔鬼交易”:由纳粹政府出资援助,代价是在飞艇尾部涂上纳粹党的标志。1936年3月,历时5年,这艘史无前例的飞艇终于建造完成,它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兴登堡号。那么,兴登堡号到底有多“史无前例”:
飞艇全长245米,什么概念?闻名世界的波音747全长也仅70米,兴登堡号是它的3倍还要多;而它的“油箱”——气囊可以一次容纳20万立方米的气体……
在当时的环境下,兴登堡号的出现震撼了整个世界。当然,齐柏林公司也丝毫不耽误,次月就正式投入运营,航线主要是从德国的法兰克福飞往美国的莱克赫斯特以及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当然,想要乘坐就得付得起40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6000美元)的机票钱,所以能登上飞艇的,绝对是社会名流、商界精英。
不过,正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飞艇的豪华程度也是堪称极致:内饰是知名设计师设计,墙上挂的是名家的画作,餐厅、卧室、观景台等等应有尽有,除此之外,兴登堡号的安全性也是其他飞艇所不能比的,它的外部涂有反射材料,可以有效地阻挡高空紫外线、红外线;艇身是常用在航天器上的硬铝结构;气囊是专门研发的……要说唯一的缺陷,就是飞艇的燃料没有用氦气而是用的氢气。
谁都知道氢气易燃烧,德国人也知道,但是在当时氦气还是一种稀缺气体,全世界只有美国拥有,更不巧的是,美国还专门颁布法令限制氦气出口,而且在此之前,德国生产的飞艇都是用的氢气没有出过任何事故,而且兴登堡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安全穿越大西洋,往返美国、巴西十多次,其飞行记录堪称完美,所以没人在意用的什么“燃料”。
直到1937年5月3日,这一天,兴登堡号载着97人(包括61名机组人员)飞往美国莱克赫斯特,但糟糕的是在大西洋上空,他们碰上了雷暴雨,所以等飞到美国海岸线时已经比预计降落时间晚了一些,而且艇长得到消息,目的地也在下一场雷阵雨,于是他们不得不在纽约上空徘徊等待天气好转。下午6时许,暴雨终于结束,艇长再次驶向目的地,此时尽管是半晚时分,但在莱克赫斯特仍有很多媒体、民众驻足等待飞艇的到来,毕竟这样的机会很难得。一小时后,飞艇终于出现了,它开始缓缓下降,并抛下绳索准备降落……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飞艇的降落相当繁琐,首先要艇上的人通过无线电与地勤确定降落位置,再由地勤指引让飞艇缓缓靠近系留塔(一种专门为飞艇降落设计的高塔),飞艇抛下数十根绳索,由几十名成年男子拉着绳索并系在塔上,飞艇才能安全降落。
然而这一次没能安全降落。就在飞艇抛出绳索时,尾部突然燃起大火,地面上的人吓得目瞪口呆,仅仅30秒,这艘110吨重的飞艇就烧成空壳,尽管地面人员营救及时61人奇迹生还,但仍有36人死于大火亦或高空坠亡。
次日,一张兴登堡号在半空中燃烧的照片成为各大报刊的头版。至于飞艇离奇失火的原因,至今是个谜:有人说是因为飞艇在雷暴雨中积累了大量静电,在放绳降落时形成回路引发大火;有人说艇上一名叫埃里克·斯佩尔的工作人员才是真凶;也有人说是因为飞艇引擎回火引燃了氢气……
但不管怎样,兴登堡号空难的发生,彻底葬送了商用飞艇的前程,如今的空中很难再见它的身影。或许你上一次见到飞艇,还是王多鱼向夏竹“示爱”的那一幕吧。